大連市科學技術協會、大連市老科學技術工作者協會編著
本書展示了在大連工作的37位院士堅忍不拔的科學精神和取得非凡科研成就的奮斗歷程。這些院士的身上閃爍著光輝的科學精神和崇高的科學品格,凝聚著中國人民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體現了優秀的中華傳統美德和偉大的民族精神。
40年只做一件事
——桑鳳亭
院士小傳
桑鳳亭(1942.3.24—),男,遼寧大連人?;瘜W激光專家。2003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先后擔任中科院化學激光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國際氣體流動與化學激光會議顧問委員會委員,大連化物所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學位委員會委員。
20世紀60年代從事固液火箭推進劑燃燒研究;70年代致力于氣動激光、DF/HF化學激光研究;80年代從事可見波段化學激光新體系研究,處于國際領先水平;90年代以來,在氧碘化學激光研究中,先后有多項成果通過中科院鑒定,并攻克了一系列技術難題,使我國的氧碘化學激光研究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先后獲得中科院科技進步獎特等獎兩項,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兩項,省部委科技進步獎一等獎、二等獎多項。與他人合作編寫了《短波長化學激光》《化學激光》《化學激光及其應用》《氧碘化學激光》4部專著,在國內外發表文章100余篇。曾獲得“大連市優秀科技工作者”“大連市優秀專家”“遼寧省優秀專家”等榮譽稱號。
在很多科幻電影中,人們經常會看到激光武器在未來戰場上大顯神威。戰術防空、戰區反導和反衛星作戰……激光武器給人們留下了無限的遐想空間。
隨著科學家們對化學激光研究的不斷深入,科幻電影中的一些場景正在變成現實。在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就有這樣一位讓幻想變現實的激光研究科學家,他就是桑鳳亭院士。
機遇垂青有備之人
桑鳳亭是土生土長的大連人,1942年出生在一個鐵路工人家庭。受父親影響,他特愛動手鼓搗點東西。上小學時,為聽廣播,他就自己動手裝了一個“礦石收音機”。
從小學到初中,再到考高中,他沒覺得學習壓力有多大,而成績一直挺優秀。全班60多人中只有4人考上全日制高中,其中就有他。高中學習雖有些壓力,但他仍未扔掉業余愛好,常常在課上課外展示一下自己的才華。
正因為擁有特別的興趣愛好,1958年,他贏得了一次展示才華的好機會。學校讓他去參加大連市教育局舉辦的國防體育夏令營。在軍事院校教官的指導下,他順利完成了一艘魚雷驅逐艦、一艘帆船模型的搭建。隨后,他被選拔去北京參加全國第一屆航海模型運動會。在教練的指導下,他沉著應戰,一舉奪得帆船模型比賽第一名、驅逐艦模型比賽第四名的好成績。賽后,他和參賽選手一起,受到了時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劉少奇和主管國家體委的賀龍元帥的親切接見。
這次特殊的參賽經歷,讓年少的桑鳳亭心潮澎湃。他深深感受到了黨和國家領導人對科教事業的高度重視及對青少年寄予的殷切期望。也是從那時起,他對知識的探求愿望更加強烈了,并萌生了獻身祖國科學事業的理想。在填報高考志愿時,他鄭重選擇了清華大學和哈爾濱工業大學這兩所理工科更強的大學。發榜時知曉,全班只有4名同學考上重點大學,他被哈爾濱工業大學電機工程系錄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