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減稅大幕已經開啟。前不久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了深化增值稅改革的措施,進一步減輕市場主體稅負,全年將減輕市場主體稅負超過4000億元,內外資企業都將同等受益。社科院中國財經戰略研究院副研究員蔣震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這次減稅也是今年我國一攬子減稅改革的一個環節,和之前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的增值稅新政構成了減稅“組合拳”,能夠發揮催發、激活市場活力的作用,預計后續還會有其他減稅措施。
此次會議還部署了對銀行普惠金融服務實施監管考核。 4月25日從中國網獲悉,國新辦舉行2018年一季度工業通信業發展情況舉行發布會。工信部新聞發言人陳因表示,大幅度放寬市場準入是雙贏之舉。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部署,我們將在制造業已經基本開放的基礎上,進一步落實汽車、船舶、飛機等行業的開放要求,放寬外資股比限制,特別是汽車行業的外資股比限制。我們知道在2018年我們將取消專用車、新能源汽車的外資股比限制,2020年我們將取消商用車外資股比限制,2022年我們將取消乘用車外資股比限制,并且取消在華設立合資企業不超過2家這樣的限制。對此,摩根士丹利華鑫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章俊告訴記者,去年以來,金融去杠桿推動信貸從表外向表內回歸,有效降低了系統性金融風險,但同時也帶來了融資成本上升的問題,特別是“三農”和中小企業的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又有所凸顯。鑒于傳統貨幣政策工具難以解決這類結構性問題,推進普惠金融政策的實施和落地有利于避免“三農”和中小企業在金融行業持續去杠桿過程中被“誤傷”。